三明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印发 《三明市港口外客运船舶停靠站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明交规〔2024〕3号
各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将《三明市港口外客运船舶停靠站点管理办法(试行)》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三明市交通运输局

                            2024年9月19日

(此件主动公开)


三明市港口外客运船舶停靠站点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三明市港口外客运船舶停靠站点(以下简称“港外停靠站点”)的管理,促进水上旅客运输发展,保障水路客运安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三明行政区域内,三明港总体规划确定的港区范围以外,从事客运船舶停靠站点的规划、选址、建设、运营、管理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管理办法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客运船舶是指取得水路旅客运输经营资格的客运船舶

港外停靠站点是指港口客运码头、渡口之外第三类客船停靠的地点统称:由一定的水域及相关陆域组成,具有相应的停靠泊位及配套设施,用于客运船舶进出、停泊、靠泊和人员上下的各类固定式浮动式停靠站点。

第四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全市港外停靠站点的行业管理工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结合辖区实际指定县(市、区)主管部门(以下称“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港口外停靠站点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各级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安、自然资源、文化和旅游、水、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应急管理(消防救助)、城市管理、市场监督等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港外停靠站点相关管理工作。


第二章  停靠站点选址和建设

第六条  港外停靠站点选址应当符合建设发展需要,应当与国土空间规划、流域防洪规划、区域水利规划、城市防洪规划、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有关规划相衔接、协调,并符合军事设施保护管理规定,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停靠站点选址,应事先征求属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意见。

第七条  港外停靠站点选址应结合水域资源、岸线资源、旅游资源、陆域交通状况、内河交通状况等综合确定,科学选址,合理分布,统筹数量应在水流平缓、水深足够、坡岸稳定、视野开阔、适宜船舶停靠的地点,并且与危险物品生产、堆放场所之间的距离符合危险品管理相关规定。

第八条  新建、改建、扩建港外停靠站点,建设单位应当就拟建停靠站点的选址所在地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附书面材料,书面材料应包括建设单位基本概况、拟选址位置、用地及周边情况,拟建设停靠站点的规模、用途、结构型式、费用估算、运营模式、效益分析等材料。

所在地县主管部门收到书面材料后,应根据拟建停靠站点选址实际情况征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文化和旅游、水利、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城管、交通、海事等相关部门意见。县级主管部门综合各方意见后提出明确的初步意见,报所在县(市、区)政府研究同意后,县级主管部门将同意选址的相关情况函告建设单位,经报备后的项目由建设单位按规定程序取得用地审批手续后开展建设。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港外停靠站点应当依法履行涉河建设项目许可手续,按照河道管理权限,经相关涉水行政部门审查同意后,办理开工手续。原则上严格控制无法通航的河道建设港外客运船舶停靠点

第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港外停靠站点应当履行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按照管理权限办理项目立项、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审批、质量监督等手续,并符合国家有关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

第十  新建、改建、扩建港外停靠站点的安全设施、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  港外停靠站点配套建设航标、灯浮、导标等导助航设施以及建设候船厅、办公场所、停车场等陆域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的,应当依法履行规划、建设等基本建设程序,经验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  港外停靠站点项目建设完成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交工验收和竣工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建设单位应当在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15日内,将项目竣工验收材料报级主管部门备案内容应包含停靠站点、启用时间、停靠站点资产所有人和运营管理单位等

第十四条  本办法实施前,已经建成的停靠点,需要接靠客运船舶的,应当提供现状检测报告,委托有水运工程设计资质的单位开展停靠点现状、靠泊能力、结构、配套设施、航行条件的评估,提出船舶进出停靠点靠泊方式及应急预案等内容,形成靠泊能力论证报告。报告应当进行专家评审,经专家评审通过后方可投入使用。评审专家为3人以上单数,应当具有一定的水运工程建设和管理经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称,不得与项目单位有直接利害关系。

停靠站点所有人或管理人结合靠泊能力论证报告结论事项落实后,应当将停靠站点原始资料(如有时)、评估材料、评估结论及整改落实情况(如有时)等材料提交所在县级主管部门备案。

已建港外客运船舶停靠点应当按照设计船型运营。没有原始设计文件或原始设计文件中未明确停靠站点靠泊船型的,可以按照已有实际船型运营。新增船型尺度超过停靠站点设计船型开展靠泊能力核算论证,论证未通过的,应当履行停靠站点改建或扩建程序。


第三章  停靠站点管理和运营

第十五条  港外停靠站点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担停靠站点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应当做好停靠站点及附属设施设备的日常监测维护,使其保持正常状态。

港外停靠站点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有效的消防、救生、环保、船舶污染防治和监控等设施设备。

夜间运营的停靠站点,照明设施的照度应当满足船舶靠离泊、人员上下船和其他相关作业的安全要求。

设计或实际单日人员上下2000人次以上的港外停靠站点应当配备防爆球、防爆毯、防爆桶等防爆应急设备。其他停靠站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配备。

第十六条  港外停靠站点所有人或管理人变更或改造停靠站点的候船、安全、环保等设施,不属于改建或扩建停靠站点的,应当将有关情况书面告知所在县级主管部门

第十七条  港外停靠站点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以及应急预案,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保证客运船舶靠泊和人员上下及候船的安全、秩序。

停靠站点工作人员上岗前应当经过停靠站点所有人或管理人组织的培训和考核,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规定和本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以及必要的应急救护常识。

第十八条  运营港外停靠站点应当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水域环境应急预案,报海事和生态环境部门备案,并应当定期组织演练,做好相应记录。

港外停靠站点应当维护岸线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落实船舶污染物收集、转运和处置,防治岸线污染。

第十九条  港外停靠站点所有人或管理人应当与客运船舶所有人或管理人签订船舶靠泊和人员上下管理协议,建立人员上、下船安全检查制度,明确双方职责和义务。

港外停靠站点所有人或管理人与船舶所有人或管理人为同一主体的,应当做好内部分工和制度衔接。

港外停靠站点区域应当限制无关人员进入。进入港外客运船舶停靠点区域人员,应当遵守停靠站点各项管理制度,维护停靠站点正常秩序。

第二十条  乘客提供上、下船服务的,应当具备至少能遮蔽风、雨、雪的候船和上、下船设施,并按相关规定配备无障碍设施;有条件的港外客运船舶停靠点应当配备乘客行李查验系统,推动实施乘客实名制管理

第二十一条  经营港外停靠站点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价格和收费计费规定,并在其经营场所依法进行收费公示,使用国家规定票据。

第二十二条  港外停靠站点所有人或管理人运营停靠站点,应当在运营前20日向所在县级主管部门提交运营报备及相关书面材料。县级主管部门在备案后,应及时公布辖区现有且运营的港外停靠站点名录,并抄送市交通运输局及相关管理部门。

第二十三条  港外客运船舶停靠点使用权或经营权发生变更的,变更后的使用人或管理人应当在运营前重新提交运营材料进行报备


第四章  停靠站点安全和监督

第二十四条  港外客运船舶停靠点所有人或管理人应当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对运营范围内的港外客运船舶停靠点安全负直接责任

港外客运船舶停靠点所有人或管理人应当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落实风险管控措施,排查治理事故隐患。

港外客运船舶停靠点所有人或管理人应当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有关材料,不得拒绝、阻挠检查或者隐匿、谎报信息。

从事港外客运船舶停靠点旅客运输服务的经营人,应当采取保证旅客安全的有效措施,向旅客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保持良好的候船环境。

第二十五条  港外客运船舶停靠点应当定期开展命救助、船岸联合应急、污染清除、人员疏散等演习演练,保障应急机制有效运转。

第二十六条  港外客运船舶停靠点所有人或管理人应当按照设计或公布的功能使用停靠站点及附属设施设备,并禁止下列活动:

(一)为不具备合法手续的船舶提供靠泊服务;

(二)超出停靠站点功能或规模等级靠泊船舶;

(三)超出自然条件允许情况下靠泊船舶;

(四)在停靠站点存在风险隐患尚未排除的情况下靠泊船舶;

(五)其他危及停靠站点运营和设施安全的行为。

第二十七条  各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和分工,开展港外停靠站点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第二十八条  市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县级主管部门应当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对投诉举报信息进行调查核实,依法进行处理。


第五章  附则

二十九  体育运动船艇、公务船艇、帆船帆板、休闲渔业船舶外界不通航的公园、封闭性风景区内船艇的停靠设施不适用本管理办法

渡口接靠渡运船舶以外的旅游船舶(包括兼营旅游客运的渡运船舶)时,视同港外停靠站点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市交通运输局负责解释。

三十一  管理办法2024101日起施行试行2年


政策解读:http://jtj.sm.gov.cn/xxgk/zcjd/202409/t20240923_2062745.htm

相关解读